English

改革从调整结构入手

2000-05-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出版人走廊      □本报记者 红 娟 我有话说

随着经济类主题读物的愈加细分化、规范化、市场化,一大批经济主题图书正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1999年市场反响很好的“中国证券丛书”即是其中一例。该丛书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与上海证券报共同编纂的。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财政出版社,尽管在媒体上对财经社的宣传还不是很多,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财经社近几年的发展规模却令人不可小觑:从1995年的8000万码洋,到1996年的1亿3000万码洋,以此速度窜升至1999年的3亿码洋,势头不可谓不迅猛。

据财经社杨天赐社长介绍,财经社的出书范围涉及多个领域,如财政、证券、保险、金融、商贸、税务、经济理论等。随着财政与百姓社会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财经版出版物的选题也就越来越宽。由于目前全国尚无一家专门的会计出版社,会计教材、经济类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教材的出版成了财经社的另一特色。另外,凭借着良好信誉,财经社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合作多年。他们拥有世界银行年度报告、世界银行对中国问题的专题报告的中文版权,并最终成为世行拥有版权的平面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原版书的中方发行总代理。

近年,财经社在经济理论著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开拓,《中国体制改革》、《中国经济“软着陆”》、《奠基:中国经济50年》、《中国财政50年》等为财经社赢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向着大型的经济读物出版基地积极迈进的同时,财经社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这家运营了几近半个世纪的老牌出版社就像是出版界里一家庞大的国营企业,有着深厚的传统,这传统即是他们现在发展的基石,然而传统的结构弊端与现代出版市场需要之间的差距依然妨碍着他们的发展速度。杨天赐社长觉得他们需要新思路,他说:“新、老结合的改造,投入多,见效慢,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我想这种做法比新、老结合更好。”

杨社长所指的“蹊径”是这样的:首先,社里原来的结构是大而全,但是分段管理脱节、服务意识不强,稿源市场与需求脱节等问题的存在削减了整个社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结构的调整方案就是力求其规范化,拟成立财政分部、教育分部、会计分部等二级核算单位,并成立经济出版中心、电子出版中心、期刊出版中心、版权贸易中心。归整之后,从内涵到外延的扩大将使得原有的部门特色更加凸现,随后,为出版服务的储运中心、印制公司、发行公司的成立将使得机构内部发展更趋立体化。行政口将进一步精简,只保留财政处、办公室等4个单位,从而形成小行政、大出版的格局。杨天赐说,这些调整就是为了把出版的责、权、利真正落实到出版单位中去,真正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适应市场。这些新划分的出版单位在经过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要实现一部分环节的市场化,如果这些管理理念都能实现的话,会锻炼出一支立体的出版队伍,即灵活的策划人、高素质的编辑和少数精干的管理人员。

“中国证券丛书”在去年的图书市场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财经社的另一本书也体现了不俗的创意,即:和中国科协联手合作《中国科普活页文选》,将分成成人版、官员版、学生版、农民版。杨天赐社长说,加速对外联合发展,也是他们出版社结构调整、加速内涵扩大化发展的另一条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